辯論跟吵架有很大的落差,風度而開放的辯論是健全社會的基礎。
以下是看完拉板對婆的討論"婆的終點"後的深深感想文,本人觀點。
沒有一件事情的對與錯是絕對的,如果用廣泛的觀點去看,
但我們常常苦在當許多人的觀點不同的時候,只能"靠"一個比較對自己有親和力的說法,
當每個人的利益有衝突的時候,對自己最有益的說法就是對的,
但人們有沒有想過事實的根源極有可能從頭就開始歪斜呢?
很想引用前陣子看的《錢買不到的東西》,不過書太精彩了大家還是自己看。
就說說感想。
感覺別人說不清楚的時候,很可能相反面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問題,
感覺媒體聳動輕浮的時候,人們卻忘了自己常常follow的時事是藝人八卦,
如果我們都只作一個跟隨給讚的人,那麼真正的輿論就會是愚論。
如果我們習慣的觀點是異性戀觀點?
如果我們習慣的觀點是踢的觀點?
那拉子之中除了踢的那些女人們的觀點又在哪裡呢?
在很久以前,我不是一個跟女人在一起的人,
我曾經是一個對男人百依百順的女人,
經過若干年的一些轉變...(我會把這個轉變簡化成我認識了一群開啟我智慧跟內心的好友,
但真正的轉變跟醒悟在心中,不足為外人道),
一個孤獨沉潛的階段養成一個平靜閑淡的靈魂,
在某個人生只有自己最了解的階段,你才真正能夠懂得去療癒自己,跟自己對話,
在那個對的時候人生過去的畫面就像幻燈片一樣幕幕流過腦海,
然後你知道這是你要的決定。
於是我開心的擁抱我的女人,
在第一個不期而然的經驗之後繼續下去,而且絕對是自由意志的結果,
我開始廣泛的接觸女同志的一切,
牙牙學語的像是從新認識這個沒有見過的世界,
發現張開的雷達竟比身邊的女人還要靈敏,
並且磁場吸引了身邊所有可能的拉子出現(笑)。
用我所有的勇氣與同事和家人出櫃,
用我有限的時間弄了一個根本不具利益考量的LES TALK,
以及對異性戀朋友的觀念教育XD
只單純心想那是我所能作的,一點點對自己的探索跟發現跟分享。
我變了,但是變得很好,
只是總感覺這個新的世界對這個改變的新名字並不是那麼友善,
如果你要問的話,
這名字是婆,
即使我的女人也笑稱這不重要了。
很多男人說,跟男人在一起過,就是Bi了吧,你沒嘗過好的所以才變了?
我曾經給過最無情的回應就是:
"就是試過才知不喜歡",(period)
很多拉子會說,所以你是Bi吧,會不會去嫁男人?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每一天都覺得我現在比以前還要開心,
過去的苦痛讓我對過去常常是一片空白,以致成長過程沒辦法交待,
但是我滿意現在的自己,這樣還不夠嗎?
要多純才叫作純 ?
要對十幾年前的拉子界如數家珍才像背頌三民主義一樣,明證性別身份?
想說我們不是待宰豬,婆也只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決定喜愛女人的人,
the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ill smell as sweet
幸運的是,還在戀愛狀態的時候,可以用"只要妳不離開我,我就不會離開妳"回應之,
悲哀的是即使是身邊再愛護的人,牆頭草的懷疑永遠無法倖免。
當拉子們高喊著 "三十歲過後的婆" 在哪?
我常常想大聲說,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婆或者bi友善的環境,
懷疑、傷害、遺棄,讓踢(其他略)離開圈子的故事也大有人在,
獨獨自稱婆或是bi即背了惡名在身,
而自稱踢者拿出過去往事,就好像每一段都是受害者。
"驗證"過的數任忠節烈婆,咬牙獨行的硬脾氣來自什麼原因,你們是否也曾經理解呢?
就像聚會場合中的婆又有多難結交知心好友,
隱形的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想被看見,
某些婆們中性氣質的原因,深層的心路,喜歡婆的你們也真的想要理解?
各執一詞的吵架是不能有交流的,
而開放分享的辯論能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立場。
以上...抱怨完畢後,
理智面的自己想到的問題是,如同愛的自由式曾經寫到的問題,
婆的認同一直是模糊的,
婆們不想像誰,卻沒有一個模板可以依循,
至少我曾經認識不只一位,履履愛上女人,卻身邊苦無友人可以傾訴的女人樣女孩兒,
曾經還有女孩傾訴 "我看起來不像,穿著這樣子的我像婆嗎" (親愛的,妳就是妳啊)
憐惜之餘,也感嘆這種認同過程的掙扎卻好像很少被書寫出來,
在這個性別越來越友善的社會裡面,在拉子群體裡對婆的指問怎麼並沒有減輕呢?
所以我們需要大方出櫃的女人樣的女人們(婆或者偏婆, whatever),不只是陳雪,
我們不是陳沖院長說的"第三性"裡面失聲且失落的那一塊,
我們就只是想作自己,不管過去,
請愛護我們,體會我們。
四十歲以後讓婆們漸變稀有的不一定是異性戀壓力,
而可能是群體裡的疏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