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2013 Re/Turn






私藏一齣好戲常常源自一種害羞,
交代理由顯得世俗, 交換心得顯得不夠私密又總是太多未盡之處, 常常一句"好看"就此帶過,
然後我今天懂了, 是在第二次看Re/Turn, 嘗試用欣賞跟鑑賞的角度看戲劇。
這是我第二次踏進劇場看這齣劇, 而且應該會一直看一直看。

作一個上道的劇場觀眾, 也許也可以試著把情感的投入跟對藝術家的反饋兩件事分開來看,
情感是自己的, 但觀眾跟劇團之間的互動, 有賴良性的意見, 也讓更多人受到影響然後踏進劇場觀看。

走出劇場的那一個moment, 我好像一個剛剛在原野裡抓到螢火蟲的小孩,
小心翼翼維繫著那轉瞬即逝的感動。

關緊耳朵, 好不在洗手間聽到別人談論演出, 不讓一點評論影響自己舒服窩在小泡泡裡的內心對話。






Art for Life, 這個時刻, 藝術是一面鏡子,
(或是一個門把!?)
回到青春情愛, 心儀著哪張可愛的臉龐, 可是你真的了解那個你夢寐以求的人嗎?
回到恩仇難解的親人, 傷透了哪顆血肉相連但從來不能和解的心,
回到社會地位跟心之所向, 你總是怕作錯哪個決定?
你真的以為你了解自己, 其實不一定,
可是除了你自己, 又有誰可以為你的決定負責任。


Art for Art, 有某些時刻, 我感到十分驚訝, 原來在看起來一樣都會的題材裡面
細心安排著那些精心安排的巧思--



演員, 沒話說
剛剛還偷偷看了一下前年的版本, 演員的演出都十分專業跟穩定 (至少就我看到的部份, 大概就只有, 感覺Charles的破中文可以再破一點更好, 但這我覺得是在生機農場的雞蛋裡挑骨頭了吧哈哈)

角力跟親密都恰到好處,
連沒有對白的停格情緒戲也都讓人一秒都不想錯過。
我十分愛告別式傘舞那一段! (我喜歡的東西都好黑啊)

白襄蘭 - "如果我告訴你, 你能夠作什麼嗎, 如果不能, 我為什麼要告訴你"
白若唯 - "因為有一種東西, 叫分享"

第二年了, 還是在這一段的角色關係最揪心, 不過今年對簡嫚菁這個角色又有不一樣的感覺了,
她的任性跟可愛, 像極了某個記憶中的朋友, 彷彿任性卻柔軟化人與人之間欲去還來的刺的那些,
她是有意識的, 對自己在愛中失去自我那一個部份, 可是她也是心甘情願的執著,
在她目睹白跟蒲敘舊的那個場邊戲裡,
簡嫚菁的主題曲應該可以是五月天的"溫柔"吧--不打擾, 是我的溫柔。

低調盡責而充滿對白家的愛的趙叔, 今年也竟然讓我爆淚了,
在機場的那個擁抱。他憂傷的內心世界是像怎樣的滄桑世故呢?

每個人被觸碰到的點或許都不一樣吧,
在暗黑的劇場觀眾席裡, 我們都是透過看戲這個儀式, 撫摸著自己的心上的皺褶。




專業稱職的技術演出
這一場, 一樣喜歡的是細膩燈光跟翻來翻去的換場道具, 好神奇~~~
不搶戲, 但是對製造空間感不可或缺。
(自己的小疑問, 湯在旅館房間跟白電話的那一段, 空間感的分隔線是不是故意變成虛線的?)
但這次有察覺到, 換場的演員, 竟然是舞著進場的! 這點上次有嗎? 我上次沒注意到...
稍稍比較不合胃口的是白襄蘭的角色的整體造型, 總覺得上次白母角色的壓迫感比較強烈, 不管是演員詮釋還是服裝。

真實的鋼琴聲, 融入劇場的演出

其實可以換成錄製好的MP3, cue好演出橋段播出即可, 可是Re/Turn沒有,
一種看法是, 因為要滿足現場演唱, (蔡柏有打算要推出原聲帶嗎XDDDDDD)
但似乎不只這樣而已。

溫習一下Unusual Way: (Nicole Kidman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tm81u7ZxQ&list=PLJ1LCAtGwTHRNEJJ8eNtRHcLPUTFossn_

"音樂也是一個獨立的表演項目嗎?" 也許我多想了, 但是這個自問自答讓我思考,
如果劇場是在臨場的共振跟反饋的互動, 演員也會因為觀眾而調整他的演出步調,
就像觀眾大笑, 演員的對白也會停格半秒,
那麼音樂的場邊演奏, 也是一種有機的存在了吧。

第一場開演, 舞台上的鋼琴聲把上一秒暗燈前的現實世界隔開, 
讓我們馬上進入Re/Turn的故事裡
(這樣說起來, 比較起來中場後的剛開始似乎就有差別了?)



編導, 說一個故事
好擅長說故事的蔡柏, 把雜亂糾結的情緒導成一齣每個人故事
編導其實可以說自己的感想、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感動講成一篇落英繽紛的華麗宣言
可是Re/Turn不像那個樣子--
而是把它編織成一個美夢成真鏡、恐懼現形鏡,
讓我們在你們說出的、沒有說出的對白當中, 找到自己、
也找到支持劇場的裡由。
看戲並不是模仿人生或是一種中產消遣, 它是給人們一個找到力量的頻道。

在兩次Re/Turn的看戲經驗中, 我都經歷過好多次飄走再飄回來,
但是卻不是浪漫式的出竅, 而是懷著入世情緒的、期待理解現實社會的精神旅行。
很有技巧的引導著大家的情緒,
讓人適時的保留一點疏離的憤青情緒批評社會失控、
再適時的回到又哭又笑的現實人生。
寫實、諷刺不足以形容, 昇華出的那些東西才是不一樣的。
將形容社會的片斷 (同性戀、媒體, 以及很多的很多) 放到 "人" 的故事當中



BTW, 好想建議台南人劇團, 下次Re/Turn說不定可以推出全部結局的套票, XDDDDD
既然好評不斷, 應該有許多人會考慮! (舉手舉手)
至少就今天場邊我就聽到好多是台南人戲劇的忠實觀眾呢~



Re/Turn, 我們下次見!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記者來鴻:法西斯一手打造同志社區?


記者來鴻:法西斯一手打造同志社區?


BBC 艾倫•約翰斯頓 發自意大利

更新時間 2013年6月1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31




美麗的聖多米諾島

75年前,在墨索里尼統治下的意大利,一群男同性戀被流放到孤島上,過著監獄一般的生活。但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上島了,他們總算可以公開作「同志」了。BBC記者約翰斯頓說,彷彿無意間,法西斯在意大利一角創建了第一個「同志社區」。

浩瀚的亞得裏亞海中,隱藏著由一連串小島礁組成的特雷米蒂群島(Tremiti)。


高聳的松樹,陡峭的白色懸崖直擊碧藍的大海。岩岸邊的小港之內,漁船來來往往。現在,度假者蜂湧而來,享受群島的靜謐、安逸、美麗的自然風光。

但是,對於1930年代登上群島的一群人來說,他們眼前的景色、心裏的感受肯定有著天壤之別。

他們上島的時候帶著手銬、有衛兵看守。在當局看來,他們犯下的唯一的「罪行」是----同性戀。

同性戀被流放到聖多米諾(San Domino)小島之上,因為他們和墨索里尼想要打造的意大利、法西斯男人形像不匹配。

現在,這群人都已不在人世。誰也沒有特別公開講述過自己當年的經歷。在1930年代極端保守的意大利,伴隨同性戀的「恥辱感」徹底埋葬了他們的故事。


2008年意大利一本圖像小說講述了被法西斯當局流放的同性戀的遭遇

但是,詹弗蘭科·雷蒂(Gianfranco Goretti)和托馬斯·加托斯(Tommaso Giartosi)潛心研究,拼湊、描繪出被流放同志當年的生活經歷。

他們撰寫的一本名叫「從城市到小島」(The City and The Island)的書中講述道,這些人住在集體宿舍中,沒有電、沒有自來水。那些家裏不能給寄錢來的人日子非常貧困。

「犯人們」每天的津貼少得可憐,為了補貼,看守鼓勵犯人做工,當裁縫、鞋匠、或者理髮匠。

當然,他們還需要忍受著過去的經歷留下的心靈折磨和創傷。

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呢?一位當時年僅20歲的流放者的經歷,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一點點答案。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在研讀作牧師期間被逮捕,流放到小島上。

他寫信祈求當局放過自己。信中說,「想一想,我敬愛的父親必須忍受的痛苦。對他來說,這有多麼丟人啊!這樣的羞辱,我要忍受多久呢?!」

他祈求當局給他一個機會去當兵、為國效忠,抹掉身上的污點。


墨索里尼1919年3月創建法西斯黨

但是,從書中也可以看到,由衛兵監督執行、日常生活的規矩並不是特別嚴酷無情。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島上的生活並非徹頭徹尾的糟糕透頂。

許多年前,同性戀雜誌「巴比倫」(Babilonia)曾經刊登過一起聖多米諾島老同志的罕見採訪。他化名「約瑟夫·B」。

約瑟夫說,1930年代晚期,在他的家鄉那不勒斯地區,根本不可能公開承認是同性戀,甚至幾乎不能出門,害怕被抓起來。

但是在島上卻不一樣。無意間,法西斯當局在意大利一角創立了一個同性戀者可以公開作同性戀的社區。

人生當中,第一次有機會生活在一個可以不騙人、騙己的地方。約瑟夫說,他們會凖備比平日更豐盛的晚餐、歡迎被流放上島的新人,組織其它小規模的慶祝活動。

島上有劇院,他們排演劇目。演出中,願意扮演女性的男人可以化妝成女人,沒人在乎。

約瑟夫還說,島上也有浪漫,戀人間甚至出現過斗毆、動刀傷人。

當然了,這些人受到的待遇,是對當局一份令人震驚的起訴書。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當時的意大利,他們只能在小島監獄中享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

現在,聖多米諾島也在搞活動紀念這段歷史。同性戀活動人士聚集到島上,豎起了一塊牌匾,提醒世人永遠不要忘記墨索里尼對同性戀的迫害。


活動人士說,意大利同性戀的權益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

活動人士之一、議員伊凡·斯卡爾法羅托(Ivan Scalfarotto)說,「很有必要這樣做,因為沒人提那些年發生的事。」

他還說,意大利同性戀的痛苦並沒有結束。同性戀不再被戴上手銬腳鐐、發配到孤島上,但是,即使現在,他們也沒有被看作「一等公民」。在意大利,「恐同」並沒有真正被看作社會的恥辱,國家沒有賦予同性伴侶任何法律權利。

爭取平等的鬥爭,還要繼續下去。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丹麥 布雷克曼秀 (評論裸體女性)

丹麥新推出的選秀節目, 請兩位男主持人對著女性裸體品頭論足...

節目製作單位對沸沸揚揚的負面評論反擊, 表示這節目是在對女性致敬
我怎麼都感覺不到致敬的點, 存起來改天花個時間好好瞧瞧















http://stars.udn.com/newstars/media/MediaPage.do?mid=13404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羅達倫:捐血,不該歧視同性戀

好一個年輕有為的市長, 你不欣賞嗎?
EVANLOW
California’s Youngest, Openly Gay Elected Official















羅達倫:捐血,不該歧視同性戀


編譯組/綜合2日電

June 03, 2013 09:00 AM |

南灣金寶市(Campbell)市長羅達倫(Evan Low)遇上一個小小的煩惱。紅十字會請他參加今年暑假舉行的一項推廣捐血的活動,但是他是同性戀人士,聯邦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卻禁止同性戀人士捐血。

這個推廣捐血活動稱為「2013城市捐血挑戰比賽」(City Blood Challenge 2013),紅十字會請金寶市參加,要求羅達倫組織該市參賽。活動將於8月1日至9月30日舉行,因為每年夏天捐血的數量都會減少。

FDA禁同性戀捐血,理由是擔心疾病傳染,不過同性戀人士卻指出,同性戀人士的血液沒有問題,因為他們都是驗過血的。

那麼,羅達倫如何解決這個兩難問題?聖荷西信使報的報導說,他是個聰明政治人物,所以找到雙贏的辦法:他支持和主辦有關活動,但是卻趁機,將不應禁止同性戀捐血的議題公開宣傳出來,讓公眾知道。

報導又說,羅達倫又聰明地向人請教如何去面對,芝加哥鳳凰報(Chicago Phoenix)的一名部落格作者就為此撰文,引述羅達倫的話說,他支持公眾捐血,但不會容忍有人歧視同性戀團體。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羅達倫:捐血,不該歧視同性戀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博物館驚見70年前戰死男友日記 90歲嬤淚滿面求翻閱



感人到不能的國外新聞, 阿嬤在博物館竟然無意間看到自己初戀男友的日記, 而她的他在二次大戰中過世, 當時, 他沒能寄出這本載滿思念跟愛意的文字, 就被日軍所槍殺, 而之後這本日記也因為事過境遷, 從沒到阿嬤的手上


事隔多年, 只能說這本日記裡的主人還在思念她所以讓她發現了這本靜靜躺在博物館的日記...



任何博物館裡的一張照片果然都是一段催淚的故事。

這故事太動人, 我開始比較起, 上次才看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的阿嬤的夢中情人 (噓, 當我沒說)



博物館驚見70年前戰死男友日記 90歲嬤淚滿面求翻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段感情中,總是會有一個負責保留回憶的人!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22歲大兵瓊斯(Thomas Jones)在前線作戰不幸在太平洋戰區的帛琉被日本狙擊手擊中身亡;臨死前他在隨身筆記本上寫下這輩子最後的請求:請任何發現他這本日記的人,將它轉交給他初戀情人。70年後的現在,高齡90歲她在博物館看到了這本日記,淚流滿面請求能親手翻閱死去愛人的遺物。

▼柏林健70年後看到初戀男友的日記本。



這本日記是瓊斯上戰場前,初戀女友親手送給他的禮物,在苦悶又緊繃的戰場上,瓊斯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記錄下自己心情,將對女友與家鄉的思念寄託在這本日記上;不幸地是在一次任務中,他被日本狙擊手擊中身亡。瓊斯死後遺體與遺物被送回家鄉,因為家人太過哀傷,沒有發現這本日記中留著瓊斯最後的心願,未能即時將日記送到初戀女友手中,而是靜靜地與他生前的物品放在一起。



時光飛逝,這一別就是70年過去了,今年的4月24日,90歲的印第安納州老婦柏林健(Laura Mae Davis Burlingame)聽說紐奧爾良的一個博物館,正在展出一位死於二次大戰的美國大兵的遺物,而這個人就是她的永遠忘不了的最愛,瓊斯。

在家人的陪同下,柏林健帶著難以言喻的激動情緒參觀了這次展覽,那怕是一件衣物甚至是一張照片,只要能夠知道他部隊中的生活是怎麼過的就好。結果柏琳健看到了放在櫥窗中的這本日記本,早已泛黃的紙張上清清楚楚寫著自己的名字,和那段最後的遺言,日記本裡還黏著自己年輕時的相片。

相隔超過半世紀,再次得到初戀情人的消息,柏林健哭著請求博物館的管理員允許她翻閱這本日記,管理人員拿出白手套讓她戴著,小心翼翼的將日記交給她。負責的管理人員不敢置信地說:「這是在博物館任職幾十年來,第一次看到展覽文物上寫著名字的本人,要求要看看文物。」

瓊斯和柏林健高中時期令人稱羨的一對,自己是啦啦隊員,瓊斯則是籃球校隊最出風頭的球員,但因為戰爭被無情分離,最後男友死在戰場上。柏琳健在瓊斯過世後一年(1945年)嫁給了瓊斯生前最好的朋友,是一位飛官。

柏琳健事後告訴媒體,這本日記應該是在瓊斯的姊姊手上,但是兩人並不熟,瓊斯外甥後來整理他的遺物時,有發現舅舅的遺願,只是「擔心如果把這本日記寄給柏琳健,可能會影響她的婚姻」,不過,柏琳健表示,自己的先生和瓊斯是最好的朋友,並不會有影響。

現在的柏琳健早已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只是這本日記本的出現還是讓思念沸騰,就連博物館要打烊了,她也捨不得離開,博物館人員允諾,會將整本日記進行掃描後,製作一本精密的複本給她,讓這遲來的日記本重回主人手中。



原文網址: 博物館驚見70年前戰死男友日記 90歲嬤淚滿面求翻閱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31/215007.htm#ixzz2VAL40RIQ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Difficult, but worthy





§ When you are overwhelmed by big dreams, cut them into bricks,
those bricks will lead you to the stair. § 

.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制裁局』VS 2.0 之...我們的政府計畫怎樣的未來


        



















早上吃早餐的時候看到『制裁局』最近的新聞, 頭腦一陣混亂...


◎喔 如果你需要惡補新聞: 
懶人包 2分鐘了解智財局築長城的後果http://newtalk.tw/news/2013/05/31/36950.html

智財局擬封侵權網 維基百科、噗浪籲勿成「制裁局」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16343&type=%E7%94%9F%E6%B4%BB


徒有禁制的法令, 大家用『民主倒車』來形容, 我覺得一點都不誇張...

面對盜版跟數位的兩難間, 這種對應方式豈不也是辜負了2.0的時代意義嗎...?

如果不是數位, 我們看不到很多被封閉的知識...我們被關在鬼島裡,

以為手上拿到的已經是真正的民主跟自由了

但如果不是標榜雲端化的台灣, 我們或許也不能在這邊號叫...然後期待

一個接一個網友把這些意見傳遞出去, 所以或許這是個最好也是最爛的時代吧!?



前言完畢, 很切題拿來協傳一下剛剛看到的資訊 ---

http://ibabel.tw/activity/2013/catalog
BABEL市集」,一個敢於「預售構想」,販賣編輯理念的出版網站。立意將出版與讀者的關係,延伸到編輯「我有一份目錄」之時,編輯講出他的構想,讀者便可決定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可能。——「溝通未知,選擇未來」、「相信價值先於價格」,這是唯有數位時代裡,才容易辦得到的事情。

「這本書我想出,但還沒出。
 該不該出,該編成什麼樣子?你喜不喜歡?想不想帶回家?
 這一次,我想跟你,親愛的,未曾謀面的讀者,先聊聊。」第一次,四位出版人將構想提呈給讀者,邀請您來參予一本書的完成。


出版業應該也飽受盜版跟市場機制之苦, 但身處這個時局的編輯們,

也選擇跟數位站在一起, 連結次要敵人(數位), 打擊主要敵人(缺乏忠誠消費者、資金困頓)




我不知道你怎麼樣

可是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YOUTUBE, 沒有GOOGLE, 沒有維基百科的年代

若非知識重要, 為何在畢業論文常見剽竊的風氣下,

從上到下的學校體系還是覺得需要推動論文數位化?

文創跟數位匯流之間, 到底是戰爭或是競合, 應該也是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吧

如果沒有數位化, 一些沒有資金宣傳的獨立小電影也不會一毛錢不花就傳遍世界



對, 當然很難管, 很難兩相得宜又不傷和氣,

但如果那麼容易就解決我們何苦需要法律跟政府, 乾脆一切都訴諸公投,

像雅典的公民政治就好了啊........

代議政治代表的是民主還是非民主?????  (不好意思扯遠了||||||||||||)



升斗小民希望政策之間可不可以把握一致性, 不要隨著短視逢迎的時局而搖擺 (嘆)




最後補充一下維基百科之前反對美國實行SOPA所發表的意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6%8A%97%E8%AD%B0SOPA%E8%A1%8C%E5%8B%95/FAQ



為甚麼你們要這樣做?
這樣的事情在過去是未曾出現在英文維基百科身上的。但我們維基百科之所以選擇史無前例的將英文維基百科短暫關閉來表達抗議,便是因為我們擔心SOPA和PIPA將會嚴重打壓人們從網際網路上獲得資訊的自由。這不是一個隻影響美國當地百姓追求知識的法律而已,而是一個足以影響住在全世界各地維基用戶的重大議題。如果你問為甚麼?我們認為SOPA和PIPA在其待審議的法律條文中並不是為了有效阻止人們侵犯版權這一主要目標,而已經變相成為一個嚴重妨礙網際網路開放和自由的惡法。這將會增加網站所有者的負擔,因為警方得以因為一項侵權的資訊而依法對所有網站封禁,這已經是一種不必要的遏止作為。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些小型網站將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為自己辯護;而大型媒體機構為了能夠奪取其外國競爭對手獲取資金的來源,而故意在版權資訊並無遭到侵犯的情況下提出訴訟。最後後者將會紛紛被列為網站黑名單,使得這些國外網站將不會出現在各大搜尋引擎的結果之中。至此,SOPA和PIPA建立了一個充滿限制與控制的狹隘框架。


你們反不反對網際網路盜版行為?
當然反對!維基百科每個禮拜都花費好幾十個小時在審查並刪除侵權內容。你可在維基百科的討論頁之上便能見到大量有關保護版權的相關討論,以及許多針對哪些是正確且合理使用的文句、哪些是足以構成侵權的話語進行了詳細且複雜的研究。維基百科是基於免費授權協議的模式所組成的,每一個參與維基百科計畫者在願意提供免費授權內容的條件之下都是版權持有人。因此侵權行為的確妨礙了我們的使命,在免費授權許可之下工作絕對不應該與侵權行為有所關聯。是的,因此在此我們正式聲明:「維基百科的使命便是與眾人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知識,因此也不可能讓這些知識與侵權有所瓜葛。我們維基百科會盡所有可能深切關注那些有關保護他人權利的議題,並確保他們創作者不會受到侵犯。」但是這並不代表維基百科的使用者們願意看見到有人踐踏人們自由表達的情況,例如SOPA和PIPA這類法律條文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在當前擬議的法律條文中是針對那些完全從摘錄原文的網站,因為法院和其他人根本沒有時間來擔心有關於著作權法與言論自由表達的些微差別,而這正是最讓人感到困擾的問題。當面對侵權的補救辦法只剩下棍棒、當疑似侵權的網站只能被迫默默的關閉、當人們生於只因為部分內容重疊便認為是侵權的時代,我們將會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如果走到這地步,我們將會失去有關版權以及關心自己居住環境這細微的差別、我們將會失去追求保護言論自由的價值觀念、我們將會失去所有能夠代表我們這一代的一切。網際網路絕不能為了適應過度簡單的解決方案,以及為了取悅那些花費高額金錢來推動這一控制法案的版權持有人,最終變成一個忽視人們得以自由表達權益的世界。人們應該可以像當年所簽署的《千禧年數位著作權》一樣,能夠在不踐踏自由表達的前言之下找到一個正確的方法,進而依法對於那些已確實侵犯版權的文章進行處理。但是SOPA和PIPA的出現並不代表這些價值觀,因此我們希望你也能夠一同反對這法案的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