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多元成家 你怕什麼

多元對抗的,不是理性的辯論,而是不了解帶來的恐懼。


不用害怕那些反對的人,是要去讓其他不了解的人從了解我們到支持我們。同志不孤單,恐同症的人才孤單。

家庭型態的轉變跟家庭淪陷劃上等號了嗎? 有腦袋的人都知道低生育率跟同志比例不是直接因果關係,只是因為宗教人士沒辦法去干預經濟或政治、所以只能拿一夫一妻價值來為社會的改變結果開鍘。

有點讓人痛心是吧?

當勞團在抗爭的時候,宗教團體是不是從來就缺席?
當黑心食品泛濫的時候,宗教團體有沒有貢獻一些良心的食品事業?

維護什麼  用對錯框架來抑止民眾的改變!? 還是害怕自己所掌控的一切會失去

民婦懂的也許不多,可是卻記得歐洲中古時期,那傳統的社會結構裡面,宗教除了是人民經濟也是社會的中心外,更是兼負傳播知識還有自負生產糧食那些責任的 (才有我愛的修道院啤酒啊),而騎士精神的美德當然也包括仗義濟貧。曾幾何時,社會分工了,而宗教也不再去擔負生產義務責任或平衡社會經濟機制的功用,許多教團僅僅在法會的時候表現它的莊嚴、雖然多有慈濟等實際作為的團體,但更多的是收穫信眾貢獻、專職出世修行講道、不擔負社會責任的宗教團體。時機一來,說點維護傳統價值的言論當作教團理念又變得當仁不讓,這樣對嗎?

勞工團體在抗爭的時候,他們有沒有相信,神會來幫他們!? 沒有,他們只能幫自己爭取權益,甚至有時候也得仰賴又愛又恨的大眾媒體。

如果,人們只能幫自己,那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不會幫他解決問題的高上政權或是高上的宗教團體? 又為何需要相信它們能幫自己作一個最正確的判定,什麼是應該不應該。

這已經是一個過去的封建信仰都在一一解構的時代,把箭頭瞄準多元成家等於同時控訴每個價值觀改變當中的人們。

解構之後也要建構,就一起去監督它、監督政府,不好嗎,你到底怕什麼呢? 

= = =

其實以上只是憤青言論,回歸平靜,在爭論多元家庭法案的時候帶入了同志議題,其實它不單單只是性別婚姻,應該是對自我財產的處決權利還有牽涉醫療的最終決定權......等等。

不是每個人都來自一個法律保障的身家環境。比方說,不曉得大家記不記得過去張韶涵的報導,她的家人出面要求媒體報導,她背棄家庭責任云云,傳出很多背後家庭財務紛爭的羅生門,誰是對的,大眾真的清楚嗎? 只承任親屬家庭價值的法律也不可能公正。用這個故事假設以下情形,假設你是她身邊最支持她的人(伴侶或是親如家人的友人皆可,請自行解讀),並且假設你知道她的家庭其實從來不支持她,而她有苦難言,因此你和她以共居的形式互相依賴,在那種情形底下,如果她哪天離開人世,她的財產依法律會由家庭這邊接收,對你來說,你覺得這樣的判決如何?

一夫一妻的家庭是常見的家庭形態,但它並不是沒有例外的,在人類學的許多研究都發現,原始的部落裡有採行各種婚姻,包括同志還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等共居的形態,家庭跟居住形式的選擇有時候是一種社會的限制、有時候是一種自由的選擇。只是我們比較幸運在一個可以選擇的時代,大多數不代表對,其實少數也沒有要征服大多數人價值觀的意圖,

就只是想享有一些天賦人權而已,很難嗎。

在進步工業國家一些大城市,也常見跟血親關係無關的家庭,這種方式像是一種回溯到遊牧時代的群群,像是一種對工業社會人口流動的因應,所產生一種互相依賴的形式。

如果滴血驗親後,他不是你DNA的小孩,就否定了所有你養他帶他的付出了嗎? (民視戲劇常常演這種親子反目劇碼,我每次都對這種翻臉不認人驚嚇不已) 

因為不是父跟母,同志父母養育的小孩就不是他們的小孩? 相信血親的傳統價值,是來自古老社會對於亂倫跟遺傳疾病的恐懼吧,可是,妻子嫁給丈夫的兄弟,這種 "傳統" 也相對不是普同現象。

大家都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普同現象,其實,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來自文化的習慣。

這種因為把 "散佈同志流行" 或是 "知識傳播導致同志行為" 當作口號的妖魔化說詞十分可惡。這比喻或許有點不貼切,但電視劇裡面現在沒有在禁止黑道情結,但影片中有時黑道數錢數到手軟,你會想去當黑道嗎? 我們不能說,同志是學習而來的,這樣說可能是低估了當同志的難度 (有那麼容易上手嗎?)

在捍衛一夫一妻家庭的至高無上的時候,其實他們只是把多元法案的影響力當成假想敵吧!?

他們怎麼不承認,他們並不了解每個社會跟人的需求,也不真的了解同志族群想要的。

教團們,在設定團體的說法以前,不如先想想,怎麼實際付出對社會的關懷吧比較動人。


= = =

◎實際支持多元成家法案, 可以用以下方式:

伴侶盟多元成家我支持
連署網址:http://tapcpr-petition.twbbs.org/
簡訊連署::0917 425 217
Line連署::TAPCPR
(以上輸入真實姓名、出生年月 即可完成連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