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晚上習慣性的入睡困難,不過也不到真的徹夜失眠,
應該說是很喜歡在睡前想一些無解的問題,而昨天想到問題是「嗜好」對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大概是上個星期,在拉板看到一篇有趣的徵伴文,
第一次看到用標點的方式(有點像104的工作條件must have)列出想要的人的特質到如此之詳細,看完的時候我和女友莞爾一笑,我記得我說「這比應徵工作還難吧?」(對不起我好壞)
應徵工作都還有造假的問題,可是,找女友這件事應該是假不了一輩子的吧!?
不過話說回來,為了另一半喜歡,而漸漸成為某一種類型的人還真是不少,
為了另一半喜歡而興趣越來越配合對方的人而漸漸失去自己優點的人更是不少。
這麼說起來如果有興趣是一個篩選條件,或許代表原PO在某種程度上希望那個準女友能夠心態成熟健康。
林夕的短篇散文《人情世故》,在某篇叫〈玩物誌〉的篇章裡討論興趣:
「志向倘若應該分為提高生活水平而立,不可以算是壞事,只是,假如從而立之年衝到不惑之年,途中無一可玩想玩之物,再高的生活水平,又有何樂趣而言。」林夕也引用林語堂的一句話「人無所癡難有所成」。我記得當時念到這段話往我頭上一擊─
我有像樣的興趣嗎? (看CSI算不算啊算不算啊???? XD)
問題是像樣的興趣是什麼呢?
自問自答的話,
喜歡看舞台劇,但不到劇評家的程度,
喜歡某些搖滾團體及風格類型,那也還不到可以自稱rocker的程度,
喜歡交朋友但總歸生活型態也還是十分居家,
喜歡旅遊但也還不到去過好多國家的程度,
話說回來,興趣絕對不是checking list或是一定要自居專家才算,
它讓你生活在柴米油鹽裡面找到一個有點像桃花源的小天地,
即使心情不好也不減低你對它的興趣,
重點是,與很多事不同,興趣通常是為自己而作,
因此它給予一個人能獨處而不無聊的能力。
很可惜社會跟教育習慣影響,從小將利益取向深植我們內心,
給了「不事生產 」一個汙名,也看扁了它的無形價值。
如果你也曾經被某些人的熱情所感動,讓我們一起從三十歲開始越活越年輕。
配一首背景歌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xpDiD6Qg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